“我要回去追寻那曾被遗忘的梦想”
长春南关检察“大朋友计划”为涉罪未成年人点亮希望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要珍惜机会,不能再这么浑浑噩噩地过下去了。”在参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后,被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小寒对未来郑重地作出了承诺。
“我们的‘萤火虫’未检工作室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出发,创新推出涉罪未成年人‘大朋友计划’,旨在帮助失学、失业、失管的涉罪未成年人结交正向群体、树立积极观念。”南关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门薇说,该计划以“正向引领、精准帮扶、社会融入”为核心,构建起“司法+社工+高校+企业”的协同机制,通过四大维度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塑人生信念,重拾社会归属感。
咖啡飘香重塑未来信心
小言曾因一时的失足被南关区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考察期为7个月。
“这是工作的时候不小心摔倒留下的。”第一次见到这个少年,检察官注意到小言手臂上的伤疤,经过询问才得知,眼前这个少年为了生活,在奶茶店做过临时工、当过兼职骑手,可微薄的工资还是难以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
了解到小言的情况后,检察官和社工提议带领小言进行咖啡师职业体验。
在咖啡师的耐心引导下,小言仔细地学习如何打奶泡、拉花。虽然过程并不轻松,但他没有丝毫气馁,一次次地调整手法,一次次地重新尝试。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有机会体验咖啡师这个职业。”小言激动地说。
首次完成的拉花作品获得了老师的肯定,这一经历让他重拾自信,立志用自己的力量开一家属于自己的小店。如今,他已在餐饮店打工积累经验,为未来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小言体验到的咖啡师日常工作,得益于南关区检察院与长春益友社工对接开展的“职业体验日”活动,使帮教对象通过劳动实践感受职业尊严,培养职业兴趣。除咖啡店之外,花艺工作室、烘焙坊等企业资源也都参与其中,企业导师同时受邀分享创业故事,传递“劳动创造价值”的理念,让更多的涉罪未成年人重拾对生活的期待。
琴音悠扬唤醒人生归航
“今天是我第一次现场听老师演奏古琴,第一次感受到内心的宁静,这是我以往的人生经历中从未体验过的”,这是被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决定的小亮写在思想汇报里的一句话。
小亮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坎坷,因家庭监管缺失,交友不慎的小亮逐渐形成了叛逆、冲动、缺乏责任感的认知行为偏差,情绪控制能力极差,最终误入歧途。
在古琴工作室体验传统文化时,悠扬的琴音如同一股清泉,抚平了小亮内心的焦躁。老师讲述的“琴道即人道”理念,让他重新审视人生价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干预和帮扶,小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如今,他已经顺利回归校园,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身边的不良群体,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门薇说,而“大朋友计划”可以引导这些孩子们与正向群体多交流,受到更多的正面影响。
依托“萤火虫”未检综合办案区,南关区检察院引入了司法社工和心理专家团队,通过模拟沙盘、音乐按摩椅、精神压力分析系统等设施,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个性化心理干预。多方共同参与,向涉罪未成年人传导正向能量,帮助他们重回人生轨道。
学府巡礼续航青春梦想
“原来校园可以这么美好,我也想回去读书。”在感受了“一日大学生”沉浸式体验后,小金由衷地感叹。
17岁的小金是某中专在读学生,但对学业的倦怠和来自外界的诱惑让他误入歧途。在附条件不起诉帮教期间,检察官敏锐地察觉到小金对未来的迷茫和对大学梦的追求。
为此,检察官和社工陪同小金参与了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园体验活动。在研究生志愿者的细心安排和带领下,小金踏入校园感受了大学的浓厚氛围。
图书馆中学长学姐们低头专注钻研的身影,篮球场上同学们挥洒释放青春活力的英姿,校园里的每一处景致、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如同温暖的阳光,深深照耀着小金的心灵。
那一刻,小金心中坚定了一个信念——“我要回去,去追寻那曾被遗忘的梦想。”
“针对涉罪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和‘自我否定’,我们打造了‘校园正能量体验’系列活动。”门薇说,包括“一日大学生”在内的各类沉浸式体验,旨在让帮教对象感受课堂专注、社团活力等各类场景,以达到唤醒其对学习的渴望,重燃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信心。
通过这些活动,许多像小金一样的孩子重新找回了学习的动力,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勇敢地迈向新的人生旅程。
据了解,截至目前,“大朋友计划”已经进行多场主题活动,累计有16名附条件不起诉帮教对象参与活动,其中12人重返校园或就业,3人主动申请参加技能培训,1人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积极分子。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接力赛,‘大朋友计划’为涉罪未成年人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和尊严的回归之路。”南关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崔勇刚表示,在这条回归之路上,每一份关爱与引导都是点亮希望的明灯。
未来,愿更多的“良伴”加入进来,让每一颗迷途的星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空。
(文中所涉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刘中全 张美欣 通讯员单永欣)